欢迎访问飞浮学习网!

语文课文教学实录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教学实录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关系和情感交流的有力佐证,为教师与学生关系的维护和提升提供参考。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语文课文教学实录,供大家参考学习。

语文课文教学实录

语文课文教学实录【篇1】

【课前预习】

1、收集柳宗元的资料,了解其人。

2、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词汇。

3、仔细阅读课文,划出文中描写小石潭景物的句子,并加以赏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有一首这样的诗我们很熟悉,题目是《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师生齐背)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生:柳宗元。

师:寒江、冰天、雪地,一位孤独老者独处孤舟,默然垂钓。悲凉孤独的处境正是诗人内心的.写照。这首诗是诗人被贬永州期间所写,在此期间,他还写了大量寄情山水的作品。今天我们所学的《小石潭记》就是其中代表作之一。(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多媒体屏幕显示

·读准字音:

寂寥

翕忽

参差

·解释字意:

犬牙

斗折蛇行

悄怆)

三、初读感悟

师:一篇文言文,初读要读准字音,把握好停顿、节奏。

(生自由朗读)

师:谁愿意为大家朗读一下?

(两名学生自告奋勇朗读,学生为朗诵的同学评价。)

生:我认为第一位同学读的语速太快,语调没有变化。

生:第二位同学读发现小石潭和鱼儿嬉戏两段时,未读出喜悦情感。

师:你们点评的很好,可惜只说了缺点,谁来说说他们的优点。

生:第一位同学声音响亮,读的准,第二位同学停顿把握的好。

师:我们再请第三位,郭艳军同学为大家朗读。

(生笑)

(伴着背景音乐《高山流水》,师声情并茂朗读。生鼓掌。)

师:夸奖了,美的文章要用心去朗读。(生齐读)

四、美读涵咏

师:这篇文章描写了小石潭优美的景色,写了哪些景物呢?

生:水、鱼、石、树。

师:这些景物作者是如何描绘的?请在文中找出你认为精彩的语句,读出你的感情来。

(生在书上圈点批注,交流讨论。)

生: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句话写的好,写出了小石潭幽静的环境,也写出了柳宗元的心情很悲凉。

师: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生: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师:我们怎样读出来这样悲伤的情感?生:语速稍微慢些,心情悲凉,语调应该低沉些。

师:试着朗读一下。

(生试读)

生:我喜欢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这句话写出了石头形态多样,证明小石潭确实是石潭

生:读的很细心。

生:我喜欢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这段,看起来是在写鱼,其实在写水的清澈。

师:这种写法叫──衬托(生答)。那作者如何来描写潭中的鱼?

生: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写鱼儿像在空中游动。日光下彻,影布石上写阳光照射潭水,能看到鱼的影子。来衬托潭水的清澈。

师:鱼儿时而静止,时而游来游去,真是

生:自由自在。

师:用书上一个词概括。

生:乐。

师:怎样来读出这种快乐?

生:读的轻快些,喜悦些。(生读)

师:读的很有韵味,似乎看到了人、鱼同乐。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寄情于山水,无比快乐,但这种快乐是短暂的,作者的心情很快由乐而----

生:悲。

师:这悲从何来呢?

生:被贬到偏远荒凉地方,内心郁闷,只好寄情山水。

生:满腹经纶,却不能施展抱负,很悲愤。

生:我说作者乐是因为小石潭是自己的知己。面对潭水可以诉说自己的孤寂,洗尽内心烦恼,但毕竟过于清冷,不敢久留,当记之而去时,孤寂悲苦却又席卷而来。在作者的心目中,小石潭就是自己,它那么幽静,那么美丽,但又有几个人能见到它,走近它,品位它呢?

(生鼓掌)

五、拓展延伸

师:作者的乐是短暂的,悲是长久的,诗人处于孤寂的环境,内心的忧愤无以诉说。假如我是柳宗元,此时你我同游,你会对我说些什么呢?

(生思索)

生:柳宗元,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不要太在意生活的苦难,庸人永远生活在低谷,还是振作起来吧!

师:你这样称呼我,我感觉有些陌生。称呼改一下,好吗?

生:柳兄。

生:柳兄,人生难免经历坎坷、风雨,虽然这个地方荒凉偏僻,但是停下脚步,会发现这个地方有这么多优美风景,柳兄,何不好好休息一下,重新开始,享受人生的美好!

生:子厚,一切都会过去,毕竟世上没有一样是永恒的。你有过人的才华,相信你会东山再起的。

师:好!天生我才必有用!

师:古语曰悲愤出诗人。满怀悲怆的柳宗元为后人留下了不朽的作品。其实,历史上有着类似遭遇的文人不在少数。他的朋友刘禹锡人生更为坎坷,有诗为证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获罪遭贬在陋室当中发出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万丈豪情;柳宗元之后,北宋大文豪苏轼大起大落,颠沛流离,却也在遭贬后发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这样的一种大胸襟,大气魄,大智慧,不是更值得我们学习吗?

同学们,再见。

【听课后记】

岳飞曾说过(兵法)运用之妙,存乎心。初看郭老师的教学设计,似乎无更多出奇、出新之处。不外乎读──赏──拓展等几步执教文言文的常法,而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流畅的构思,朗朗的读书声,师生民主、平等的对话,学生的妙答使课堂精采连连。

美读品析,老师在语言的节奏、停顿、韵味中引领学生感受小石潭的美好,感悟作者的心境,领悟作品的内涵,让学生的认识更加深刻,体验更加细腻。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做到如临其境,从而让学生与作者深入对话,这位老师不仅注意挖掘文章字里行间的美与情感,还注意联系文化背景对内容进行适当拓展延伸,由柳宗元的忧愤联想到刘的乐观、苏轼的豁达,给这节课增加了丰富的文化底蕴。

当然,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如基础知识是否再牢固些,美点的赏析是否再深入些更期待文言文教学充满美感的、充满活力的,有价值的课堂。

语文课文教学实录【篇2】

第一课时

师:课前老师曾安排同学们通过查阅工具书和网络来了解王勃的生平经历和《滕王阁序〉的创作背景,下面我们交流一下自己查到的资料。老师有一个要求:不许读资料,用我们自己的语言来介绍,哪一位同学先来?

生:王勃字子安,山西河津人,初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他同杨炯、骆宾王、卢照邻并称“初唐四杰”,诗圣杜甫非常崇拜他们,曾盛赞他们“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但是他一生仕途坎坷,去世时年仅28岁。

生:王勃聪明过人,少年时就被誉为“神童”,15岁就因文章写得好被举荐到朝廷,还做了沛王府的修撰。少年得志的王勃被荣誉冲昏了头脑,没有多久就惹祸了,他写了个什么《戏为檄英王鸡文》,这文章不过是篇写着好玩的搞笑文字罢了,但触怒了皇帝,被逐出了京城。后来又出了件王勃擅杀自己窝藏的一个罪犯的事情,也有人说此事是别人陷害王勃,但王勃因此事倒了大霉,被关进死牢,好在后来皇帝改年号大赦天下,才保全了性命,不过却连累父亲被贬到今天越南的交趾做县令。《滕王阁序》就是王勃去探望父亲的途中路过南昌时写下的。

师:两位同学给我们介绍了王勃的生平经历,谁来介绍一下本文的创作背景呢?

生:据说当年南昌都督阎伯屿在滕王阁大宴宾朋,请了许多上流社会的人物和文人墨客,王勃正好路过,也被邀请参加了这次宴会。阎伯屿事前安排好他的女婿孟学士准备好了一篇《滕王阁序》,想在宴会显露一手,夸耀于人。所以,当阎伯屿提出让宾客们写一篇记载今日盛会的序文时,大家都有意推辞,年轻的王勃却当仁不让,挥毫泼墨写下了这篇千古名文。王勃刚开始写时,阎伯屿因为生气拂袖而去,只是让人把王勃的文章读给他听,当王勃写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时候,他大为惊叹,称王勃为“奇才”,重新出来接见他。

师:这个故事很富有传奇色彩,老阎本来打算让其女婿孟学士在宴会上显能露脸,来给自己脸上添光。就好像有些有奖活动一样,大奖早就内定下了。当假意让到王勃面前时,王勃少不更事,恃才放旷,提笔就写。王勃这人十足是“领导夹菜他转桌”的那类人(生笑),要是在今天必有几个阎都督的秘书或办事人员之类的,会看风头的,早先将王勃喝叱几句,说些什么“你一介小生,怎么这样狂放大胆,一点不知道谦恭之礼”之类的话,先将王勃的写文章的权利剥夺了。人家老阎也比较有涵养,虽然当时也一脸的不高兴,拂着袖子退了席,但当听到王勃写出了“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时候,居然不弃前嫌,竟然转怒为喜,大为夸奖。大家讨论一下,老阎前后的态度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转变呢?

生:从前面的故事中,我们知道阎伯屿是个爱才的人,王勃很有才华,他非常赏识王勃。

第二课时

师:为什么当他听到王勃写出了“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时候,才转怒为喜呢?

生:因为“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一句充分展示了王勃的文学才华。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种文学作品解读的特殊方法:“窥一斑而知全豹读书法”,也有人称“立体钻井读书法”。即抓住文中蕴含最丰富的的句子分析咀嚼,透过语言的表层,深入探究其内在文化精神底蕴,从而达到领悟文章主旨的目的。“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流传千古的佳句,这一句的艺术魅力何在呢?请同学讨论一下。(学生分小组讨论)

生:这一句对仗工整,“落霞”于“秋水”相对,“孤骛”于“长天”相对,“与”对“共”,“齐飞”对“一色”,字数相同,词性一致。

师:分析得很好!对仗的工整的确是这一名句的特色,但对仗除了要求字数和词性的`一致,还有什么要求呢?

生:还要求一句之中平仄音节交替,上下句之间平仄音节相对,“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平仄是:“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

师:这种工整的对仗真的是这一千古名句的魅力所在吗?著名学者胡适就曾在上个世纪初号召诗人们“把从前一切束缚诗神的自由的枷锁镣铐,拢统推翻”。

生:胡适先生的话只是一家之言,他的那个时代的学人都比较激进,难道他写过更高明的诗吗?

师:老师很欣赏你敢于怀疑权威的精神,学习既不能尽信书,也不能迷信权威,需要我们运用自己的眼光来鉴别。不过胡适先生还真写过诗,他的诗集叫《尝试集》。1916年8月23日胡适写了首《朋友》,据说是我国第一首白话诗,发表于1917年2月号《新青年》杂志上,诗题改为《蝴蝶》:“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生:这首诗诗意浅露,格调也不高,唯一值得称道的倒是平仄和对偶使它看起来像一首打油诗。(生笑)

师:对仗是一种比较高级的语言运用,它要求作者要有深厚的语言修养,娴熟的驾驭它不仅不会影响意思流畅表达,同时使句子抑扬顿挫,富于乐感,富于诗意,它充分体现了汉语的艺术魅力。

有人曾经这样评价《滕王阁序》,说它“是一曲音韵和谐的天籁,是一幅画工精美的长卷”。刚才我们从音乐美的角度来欣赏这一千古名句,大家再从图画美的角度来探讨其艺术魅力何在?

生:色彩运用得好,绚烂的晚霞,碧蓝的天空,“半江瑟瑟半江红”秋水,还有孤鹜绿、褐、紫的羽毛,暖色调和冷色调对比鲜明,整个画面色彩非常鲜明。

生:天空的高远,长河的深远,使整个构图有一种宏大的立体空间感,境界开阔。

生:动静结合,自由翱翔的孤鹜,缓缓流淌的秋水使静止的画面变得生动起来。

生:画面留下了大片空白,秋日大地的美丽和丰饶,波光艳影里摇曳晃动的倒影,站在楼上看风景的人……这种以实写虚手法的成功运用给读者留下了无限遐想的空间。

师:几位同学从图画美的角度谈了对这一名句的理解,同学们注意到他们运用了什么知识来分析的?(美术知识)学问是相通的,苏轼曾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打破学科知识的界垒,可以给我们带来一种全新的视角。

近代大学者王国维先生在他的著作《人间词话》里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 这一句属于哪一种境呢?

生:“无我之境”。

师:“无我之境”并非是没有“我”的存在,王国维先生也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无我之境”只是“我”的存在更隐晦一些,这就需要我们透过词句的表层,深入分析,细心揣摩,读出“我”的情感和思想。

我们以前学习诗词的时候讲过,分析诗句要从意象入手,这一句有哪几个意象呢?

生:落霞、孤骛、秋水、长天

师:当你感知这些意象时,你有一种怎样的生命体验呢?

生:辽阔的天空使我觉得孤鹜是那样的渺小,人何尝不是如此呢?在茫茫宇宙中,我们也不过感到“渺沧海之一粟”吗?

生:这些意象让人觉得有一种伤感的情绪在里面,落霞“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孤鹜是那样的渺小和孤单,它为什么独自飞翔呢?可能是被它的同类或者他的爱人抛弃了吧?秋水这一意象让人联想到那可望而不可及的秋水伊人……

生:秋水让我想起了孔子在黄河岸边的人生喟叹:“逝者如斯夫”,时间是永恒的,而生命是短暂的。

师:几位同学都从中感受到了一种伤感的情绪,我们的体验与王勃当时的感情是否一致呢?

生:王勃曾遭受了一系列的打击,他这时情绪是很低落的。

师:有什么根据吗?你能否从课文里找出句子来证明你的判断?

生: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指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呜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师:王勃伤感失落的情绪因何而起?

生:怀才不遇,壮志难酬,自己的理想无法实现。

生:慨叹自己命运的坎坷,同时也感到生命的短暂。

生:希望自己能重新得到朝廷的重用,却不知何时才能等到这一天,感到前途渺茫。

师:唐初文人都有着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理想,以及勇于进取的、积极向上的精神,这种对理想的执著往往在遭遇挫折时会产生巨大的痛苦。面对人生的困境,有的人以老庄、佛家的出世思想为寄托,去寻找诗意的人生;有的人执著于其中,痛苦而不能自拔,进而愤世嫉俗,玩世不恭。王勃面对人生困境是如何选择的呢?从这一句中能找到答案吗?

生:这一句描绘了美丽的秋景,可以感受作者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生:孤鹜的姿态表明了王勃的人生价值取向,绚丽的落霞或许是作者生命的写照,虽然他当时很年轻,他却感受到了生命的短暂。即使生命如此短暂,他也要以“飞”这一矫健的姿态去迎接,去挑战!

师:讲得真好!你是王勃的知音!看来年轻人的心灵不会因为历史的久远而出现交流的隔膜,有你这样的知音,王勃一定会感到高兴的。你能从文中找出句子来验证你的理解吗?

生: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师:面对人生的困境,王勃的理想更加坚定,斗志更加昂扬,他以飞翔的姿态定格于滕王阁的秋水长空,那青春的宣言响彻了历史的天空,今天听来仍旧让人怦然心动、热血沸腾。我想起了美国作家海明威在小说《老人与海》里的一句名言:“一个人生来不是被打败的,你可以消灭他,但你不可以打败他!”大家一起跟我大声齐读一遍:“一个人生来不是被打败的,你可以消灭他,但你不可以打败他!”。

语文课文教学实录【篇3】

《风娃娃》是新课程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本单元教材是围绕“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这个主题安排了一些给人启迪的成语和故事,让学生在阅读中识字,在阅读中感悟生活的哲理。

课文中的风娃娃是怎样的呢?欣赏一下课文的插图,你就会看到风娃娃是一个可爱的孩子,胖乎乎的脸、圆溜溜的大眼睛,仔细读课文觉得风娃娃其实就在孩子们的中间。他既可爱有时又有些可气。

教学课文时,我先让学生自渎课文,找出课文中风娃娃做了哪些事情,通过阅读课文,学生能很快找出风娃娃做的事情有:吹风车、吹帆船、吹风筝、吹衣服、吹小树等。让学生整体的.了解课文。接着又问:其中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事情呢?这个问题也难不倒学生。

新课程提倡让学生自主地学习,自己钻研课文,学懂知识,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的作用应突出体现在为学生提供必要的信息,成为学生学习“学习方法”的帮手。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风娃娃做了哪些事情,正是体现了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发挥出来,而且学生找到了其中的答案,其高兴的心情是不言而喻让学生增强自信心,增强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接着又请学生读课文,提出你在阅读时,哪些地方你不懂?学生提出了好多问题,“断断续续、纤夫、船帆是什么意思。”等问题。有些问题其他同学知道的,我就请其他同学来解答,有些比较难的,离现实生活比较远的问题,就由我来讲解。学生能自己提出问题,说明他在阅读时动了一翻脑筋,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寻找答案,但还是不明白。就好象让孩子摘桃子,没摘到,就差跳起来这一步。教师在这时助学生一臂之力,学生主动地听讲,记忆就非常深刻。

学习不能脱离实际生活,还应和生活相联系。风娃娃还做了哪些事,你知道吗?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来说说看。学生踊跃发言。风娃娃会给干活干得很累出汗的人们擦汗,带来凉爽;风娃娃会关窗,有时把玻璃也打碎;大风有时会把房子吹倒等。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的,感情是细腻的,他们说出了风的许多好处和坏处。其实风娃娃一心想做好事,为什么会做坏事呢?我们小朋友中间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情况呢?其实也有,你好心帮别人,人家不领情。不但不感谢你,反而埋怨你。你能举举其中的例子吗?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我们班的柴罗燕同学帮助别人,把小班的一位小朋友抱到单杠上后,只顾自己玩,由另外的一位同学去抱,结果不小心,小班的小朋友从单杠上摔下来,把额头摔破了,缝了两针。通过这个例子,让学生明白其实你有时候也像风娃娃好心办了坏事,启发学生做事是不能一厢情愿,不能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还要全面地考虑问题,从别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认真动脑,少做傻事,快快长大。

语文课文教学实录【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学会探究的一般过程,通过探究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提高合作学习的能力;

(2)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探究方法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根据“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引领者、组织者、合作者的身份参与指导教学,创设情景,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

(2)教学过程包括课前充分准备,课题的选择,实验方案的设计、实施,记录结果,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的成果展示、汇报、提高,课后实验探究的延伸。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的分工合作,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责任感与团队精神;

(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设计思路〗

1、设计理念

在新课程“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指导下,教师要以引领者、促进者、合作者的角色为学生实验、探究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从而凸显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使他们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真正的张扬与提升,学生不仅将成为学习和教育的主人,而且还将成为生活的主人,成为独立的、积极参与社会和有责任感的人,从而真正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目的。

2、设计思路与意图

课前,学生自愿分成8个探究实验小组,组员有分工,共同商定本组的探究课题并收集相关的资料、信息,研究设计完成实验探究,做好记录,以备课堂上汇报展示。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注意协调,将能力稍差的学生平均安排在各小组。

课堂上分三个环节进行:

第一环节是设计一个小演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创设悬念,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同时点明课题。

第二个环节是以小组为单位的探究成果展示汇报,其他组同学认真聆听、积极思考、勇于质疑,形成一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在学生们互动、展示、交流、质疑的过程中,使实验设计得到进一步完善与创新,增强学生们的合作意识与创新精神,敢于质疑、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教师以引领者、合作者的身份适当点拨,调控时间的进程。

最后一个环节是以学生自主阅读,归纳整理最后一部分教学内容“生物因素的影响”这样学生能更全面地理解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整个教学的重心放在第二环节上,让学生在展示交流中增强自信,在实验探究中培养能力,在提问质疑中有所创新,真正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目的。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二十八中原是齐齐哈尔市热点校之一。生物实验室是学生们进行实验探究的空间,两个微机室为学生上网查询、下载资料提供了方便,电子备课室是教师经常光顾的场所。这些都为新课程的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生绝大部分来自城市,机关、干部、知识分子家庭的学生相对较多,所以相关资料多,如《十万个为什么?》《少年百科全书》等,也有条件在家里上网,查询、下载资料、信息、图片等。学生通过小学自然常识的学习和生活经验的积累,知道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食物容易长毛发霉;也见过橘子皮、面包上长的霉菌。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心强,动手能力稍差,但勇于回答问题,好表现自己。这些都为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奠定了基础。

〖教学过程〗

在同学们企盼的目光中,老师捧着鱼缸走上讲台。同学们带着满脑子的问号看着老师从鱼缸中往外取水。随着水越来越少,鱼几乎游不动了,学生越看越着急。这时老师将水又都重新倒回鱼缸中,鱼儿又欢快地游来游去了。学生们也松了口气。

师:从刚才的现象中,你们悟出了什么道理?

生1:鱼儿离不开水。

生2:环境的改变影响生物的生存。

师:对。这也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分布的因素叫生态因素。那么大家分析一下,影响鱼的生态因素有哪些?哪些属于生物因素?哪些又属于非生物因素呢?

生1:水草、鱼虫、人。

生2:水、温度、氧气、阳光。

师:好,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探究非生物因素对霉菌生活的影响。虽然课前我们都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进行了分工,但在汇报之前还有几个问题需要请大家帮助明确:

1、日常生活中见没见过发霉?

学生不假思索地说:见过。

2、在哪儿见过?学生们争着抢着发言。

生1:馒头放时间长了就会长霉。

生2:我在家里仓房中的旧皮鞋上见过霉菌。

生3:放久了的橘子皮上爱长霉菌,我见过。

生4:我家的墙角上长了一片很难看的霉菌。

3、什么时候,什么环境中物品容易长霉菌?

生1:夏天,尤其是下雨天。

生2: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即使是冬天也会长毛发霉。

4、谁知道影响霉菌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有哪些?

生1:水、空气。

生2:还有阳光、温度、湿度。

师:哪一组同学愿意汇报你们的探究成果与大家共同分享呢?

汇报结束后,其他组成员可针对他们的实验设计或结果进行质疑、评价。

第一小组率先登场,组长张扬利用实物投影边展示边讲解。我们组的研究课题是:探究空气对霉菌生活的影响。作出假设:空气影响霉菌的生活。实验材料:两块鲜馒头。具体做法是:将馒头分别装在两个塑料袋中,一个有通气孔,另一个隔绝空气。再把两个装置放在厨房的窗台上,进行观察记录。前三天,每天作一次观察记录,两袋中都没有什么变化。第四天,通气袋中馒头上长出了白毛状物(霉菌)。第五六天白色变成绿、黄、黑色斑块。最后连成一片黑了。而真空袋中的馒头都七八天了,也没什么变化。根据分析结果,我们得出结论:空气影响霉菌的生活。

同学们听得认真、仔细。

张亮:请问你们实验设计的变量是什么?

记录员刘鹏自信地答道:空气。

邓林同学:我想请教个问题:你们是怎样将塑料袋做成真空的?

计时员高萌萌说:这并不难,首先用蜡将塑料袋口封住,然后用注射器将袋内空气抽空,最后再用透明胶带将针孔封上就行了。

王宇莹若有所思地问:放在真空袋中的馒头多久也不会长霉或坏掉吗?

这个问题问得第一组同学措手不及,有的同学说会长霉或坏掉,有的说不会。其他组的同学也参与到争论中来,这时老师对提出问题的同学投以赞许的目光,并没有直接将答案告诉学生,而是将球又重新抛给了学生:开动脑筋,再想想办法,看谁的想法最有创意。有人说上网查,有人说问专家,这时王菲说:超市里的许多密封很严的食品袋上都标有保质期,如果时间过长,食品就会变质,但会不会长霉我不知道。不如让第一组同学接着将实验做下去。刘伟红抢着说:让事实说话吧!大家都认为这个提议最好。王菲同学话音刚落,教室里就响起热烈的掌声。

第四组同学说,我们与第一组同学的课题、实验设计及结果都相同。只不过我们选择的实验材料是米饭。其他的就不多说了。

第三组王琳同学代表小组做汇报发言。我们的课题是:湿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假设是:湿度会影响霉菌的生活。实验材料是用烘干的馒头片和潮湿的馒头片。实验过程是这样设计的:将干馒头片和潮馒头片分别放在透明塑料袋中,扎紧口。再将装干馒头片的装置放到温暖的厨房里,另一套装置放在比室温低6℃的冰箱里,结果三四天过去了。两个塑料袋中都没有出现我们预期的结果。谁能帮助我们分析一下,问题出在哪里?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立即沸腾起来,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展开了热烈讨论。最后一致认为:这个探究实验的变量应该只有一个――湿度。所以两个装置都应该放在温暖的环境中,这样也有了对照实验。就在第三组同学情绪低落时,老师不失时机地说,有一句话要送给你们: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我们注重的是探究过程,而不只是结果,相信你们在大家的共同帮助下,实验设计会更加完善。你们一定会将探究进行到底。

第七组同学代表王辉发言:我们选择的课题是: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作出的`假设与选择的实验材料、方案设计都与教材上是一致的,虽然大家会误会我们照本宣科没有新意,但我们在记录实验现象时搞了点创新:我们认为利用表格和文字来记录这个实验现象不形象也不生动,所以我们采用照彩色照片的方法来做记录,实验材料每有一点变化就照一组照片。请看这是我们组记录员刘红的杰作。同学们在抢着看照片的同时没忘了报以赞扬的掌声。

师:由于时间关系,实验方案与汇报的小组相似的,我们课下抽时间再来探讨。下面大家把书翻到第16页,快速阅读16页至17页的课文,思考从书上的文字和图片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这部分内容介绍了有关生物因素的知识。

生:同种生物间的影响可以是互助,也可以是相互斗争。

生:不同种生物间,或是互惠互利,或是捕食关系。

师:在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生物对环境形成了多种多样的适应。

师:通过本节课的《《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第一课时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这一教学反思,来自!<

学习,根据我们所做的实验探索共同归纳一下:

1、实验法应包括哪几个步骤?

2、进行实验设计时最关键的是要注意什么?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体会与收获?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然后选代表发言。

生1:我们认为我们所做的实验包括以下几个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并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生2:我们组认为实验设计时应注意的是,实验的变量应该只有一个,而且要设置对照实验。

生3:我们同意前两组同学的观点,下面我谈谈我们的感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但掌握了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而且在实验中锻炼了能力,同时体会到了合作探究的乐趣。

师:同学们谈得都非常好,通过实验探究掌握了方法,那么我们就可以继续对神秘的生命世界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希望同学们继续探究食品种类不同对霉菌的生活有没有影响,这也是我们的课外探究课题。

〖教学反思〗

课程改革与新教材的运用,为老师提供了一个提升自我的平台,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节课是学生进入初中学习新教材的第一堂探究实验课,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合作探究的方法,体验探究的过程而不是只重探究的结果。所以,课前学生自愿分组,自主选择探究课题,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课堂上以组为单位汇报展示探究成果,同时其他组同学倾听、互相交流,探讨更加完善、创新的实验设计。在这一过程中,老师的角色是:少发言,多参与,少讲解,多指导,多观看,多与学生合作。所以课堂气氛融洽,轻松愉快,学生乐意上这样的探究实验课。

同时注意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每一位学生,是对学生个性的张扬及精神世界给予充分的信任和尊重。如学生自愿分组时,老师不过多参与意见,但注意做好将能力稍差,又不爱动手,不爱表现的学生分散到各个小组的协调工作,让他们在与同伴的交往、合作、探究中培养自信,增强能力。

由于班额大,课堂上真正将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确实是件难事,所以教学中难免有一些设计不周之处,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要加以改进不断完善。

〖教学点评〗

本节课是新教材中的第一节探究实验课。探究实验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复杂的、主动的学习方式,有其特殊的学习条件、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对教师而言,在组织教学时,要注意考虑全局、审时度势和精心组织,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资源。高老师在课的引入时就注意了全局性,演示实验使学生悟出环境的改变会影响生物的生存,进而引入主题。由于课前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自愿分组,主动设计并实施实验,所以学生很轻松就总结出探究实验的步骤。学生的汇报体现出高老师给学生足够的探究空间和活动空间,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同时也给了学生了解自身能力的机会。学生真实地记录了观察到的、有价值的现象、数据,学生面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敢于大胆地猜测分析,敢于面对困难,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

探究活动具有较强的开放性,探究过程中出现的不确定因素很多,高老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及时适度地具体指导,对于学生明确探究目标,准确到位地完成每一探究步骤,达到较高的探究水平,奠定了基础。

学生的疑问:放在真空袋中的馒头多久也不会长霉或坏掉吗?高老师在教学中的处理使我们看到,她早已认识到,一个问题、一次挑战、尝试新事物的一个愿望,都是推动学生优化设计活动方案的动力。“开动脑筋,再想想办法,看谁的想法最有创意”“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食物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容易长毛发霉,那么我们大家能否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食品的种类对霉菌的生活有没有影响?”她用这些话语让学生明确:探究实验只是一种学习方法,而学习是一段旅程,对知识的探求永无止境,而这段旅程可以从任何时候开始;探究实验也许不会得到完全的答案,只要不放弃,不断地探究下去,不断积累知识,到那时我们就会成才。看似简单的教学无处不渗透着教师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建议:由于班额大,不可能每一组(每一位学生)都阐述自己的观点,学生可以把自己的观点或疑问记录在成长笔记(档案袋)中,便于教师了解学生和改进教学。

语文课文教学实录【篇5】

诗歌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内涵丰富,历久弥新然而,现代中学生却因为种种原因,对诗歌难以产生亲近之感,这不得不让语文老师费尽心思。

那么诗歌教学究竟该如何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我从自己上的《将进酒》中得到了一点启示。

李白的《将进酒》写于天宝三年,是唐朝最黑暗腐朽的时期,李白对现实的不满之情蓄积已久,却又无力排解,只能借酒以倾吐胸中的不平之气整首诗读来荡气回肠、潇洒飘逸所以历来为朗诵名家所钟爱但有意思的是,不同的朗诵者通过朗读传达出的又是对诗歌不同的解读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我灵机一动:为何不从比较朗读入手,让学生在不同的朗读中悟出诗歌的感情基调,再用自己的朗读去表现对诗歌的理解。

于是,我从众多的朗读录音中选择了濮存晰和焦晃的朗诵。

在讲授前两句诗,我先让学生自己揣摩其中的情感并在诗中标注重音、停顿、升降调等符号接着学生们自由朗读,之后再听听两位名家的录音,结果学生们发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后三字要重读,声音要洪亮,气势要充沛,后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后三字要收束有力,这样才能表达出黄河一泻千里,汹涌澎湃、直走东海的气势。

随后,在听“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两句时,学生们产生了争议,有的认为焦晃读得激情澎湃符合李白豪迈积极的性格,有的认为濮存晰读得悲伤凄凉,体现出了李白苦中作乐的真实情感我趁势引导学生,不论读得悲切也好,激昂也好,李白的人生观都是积极的,我们不能把“人生得意须尽欢”两句误以为是李白的沉沦,“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亮出的才是李白的人生价值宣言学生们听后大受鼓舞,用洪亮的.声音再次齐声朗读,那感觉与前面相比简直是大相径庭,连我都被感染了。

接下来,在讲解“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时我请学生们自读,可学生怎么也读不出感觉,我就用李白曾两次入京,又两次见弃的经历启发学生,他们终于品味出了其中包含的激愤之情不少学生读起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达到了良好的效果当讲到“五花马,千金裘,呼尔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时,学生们却怎么也读不出愁的滋味,于是我就让他们听听两位名家的录音,一经对比,学生们发现濮存晰读的愁绪更浓,愁中又带有悲壮之意,而焦晃则读得斩钉截铁几乎不用我提问,大家就开始思考为什么这样读我顺势让学生们从全诗入手,体会一下“愁”的内涵,为何用“万古”来形容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逐渐发现李白的万古愁,愁的是怀才不遇,但这并不是他个人的悲哀,而是封建时代多数才子的共同命运,再加上人生苦短,稍纵即逝,这愁就显得更加深沉学生们顿时醒悟,就开始模仿濮存晰的朗读,一遍又一遍,终于读出了愁之深,愁之广。

整堂课我的教学设计思路清晰,条理清楚,比较好的方面体现于开头的导入部分,能够让学生温故知新,简洁明了的引入课文上课的板书设计好,驾驭课堂的能力好不足的方面则体现于我把教学重难点把握在理清诗歌情感变化线索, 体味诗人情感的跌宕起伏,在分析诗歌时把情感分析过细,过于透,从而削弱了诗歌的意境,让学生不能更好的品味诗歌。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